校园资讯
历史滚滚烟尘,裹挟着所有人,只不过每个人扮演的角色不一样。今日之教育的种种不是,大体也如此。
一、教育是大家的事,人人责难教育不必大惊小怪
每年以高考为开端,无论是学前入园、划片读小、小升初、初升高,还是大学毕业后考研就业,系列面试、笔试,搞得全家鸡犬不宁,整个社会高度地密集地全覆盖地关切。几家欢乐几家愁。笑也好,恼也好,都有话说,七七八八,归总起来,直指教育不好。
今日教育的确是弊端丛生,诸如入学升学不公正、教学考试僵化呆板、上课不讲下课乱补、高价择校、划片招生和学区房猛涨、农村撤校并校,不胜枚举。上至庙堂,下至乡野,谁都不满意,谁都能数落出几条不是,谁都可以开出几味良药。更难见的,教育改革从未停步,其定位和目标之高,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;改革涉及面之宽,从教材编写到课堂方法,从教师待遇到学生家长义务,从价值传递到行为规范,白纸黑字,条条款款皆有;改革力度之大,一声令下,进度督促、财物审计、责任追究,多管齐下,等等。下了这么大力气,按理说,教育是越改越好,越办越让人民满意,可问题越来越多,骂声越来越密集、越来越难听。
大家对教育不满意,当然首先在教育。但真的在教育吗?未必。因为,教育不是单纯的教育,教育是个人的教育、家庭的教育、社会的教育。正因为教育属于个人、属于家庭、属于社会,教育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。换句话,教育绝不只是教育管理者、教育工作者、受教育者的事情,是每个人的事、每个家庭的事、全社会的事。如此一来,人人说教育,人人骂教育,恰似说明,人人关切教育、忧心教育。这是件大好事,说明今日之教育还有救。真到了谁都不言语、不关心的时候,不是教育玩完了,是自己、家庭、社会玩完了。
二、教育功利人人有份,越关注教育越偏离教育本质
不满意教育的毛病出在哪里?固然有教育方法、管理、政策措施的不足,这是技术层面的问题,但主要出在教育理念、教育目的的偏差。教育的基本要义和基本功能是教化育人。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教化育人,就是通过知识传授这个载体,让人明大德、亲黎民、达到至善的崇高境界,于己于家于国于天下皆有益。而今日之教育,简单化肤浅化,不单停留在知识技能传授这个载体上,还进一步把知识技能获得与知识技能使用划上等号,也就是与就业谋生挂钩。教育、知识学习肯定离不开谋生,连衣食住行都解决不了,何谈教化育人?但简单甚至粗暴地把教育与就业挂钩,教育必然走向功利化。这就是不满意教育的病灶。
教育从来不是自娱自乐,不会也不可能脱离现实发展的需要。千百年来,教育与就业谋生关联在一起,学而优则仕即如此,精英教育时代也如此。为何那些年代没有指责教育功利化呢?反观今日教育,其功利化早从找一份好工作,倒推到上一所好大学、学一个好专业,再倒推到上一所好高中、好初中、好小学、好幼儿园,以及有一个好出生。这个过程中,就是一个拼,拼分数,拼钞票、房子,当然要拼爹拼爷,怪象不断。对教育是什么、做什么,早忘掉了,或者说不愿提了。
谁造成教育功利化?在教育和就业谋生这根链条上,供需双方似乎都由不可推卸的责任。作为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方,提出德才兼备的择人条件理所当然,但要选到忠诚能干的人不易,成本低、效果好的途径就是到名校选人、到好单位挖人。作为个人和家庭,有一份高收入且体面稳定的工作期望天经地义,要达成目的就得读重点、上名校。作为供需双方链接的教育机构,不管是管理者还是承办者,把学校办好、吸引更多学生和家庭来就读,也是生存之道、职责所在。这样看来,教育功利化,个人、家庭和全社会都有责任,但好像都不该被打板子。人人有责,必然无人担责。问题出在哪?还是在对教化育人的认识偏差、践行偏差,在把教育等同于学校,把个人、家庭、社会的完整教育简化为具体的教育机构。这样下来,老师被指责,学校被责难,教育管理机构被责骂,毫无不奇怪了。
教育的严重功利化,折射出今日之教育尚未形成现代体系,尚未彰显现代教育价值观。教育没有步入现代化轨道。
三、教育功利难以避免,教育传统不厚实和转型阶段各种大政策叠加造成今日教育之局面
回望这些年的社会经济变迁,教育走到不满意的今天,其实是人口政策、改革开放政策和市场经济体制叠加,又混同教育传统的缺失、断代,共同加速造成的。这是时代的问题,当然是个人、家庭和社会趋同的问题。
首先,农耕时代的教育受众面十分狭窄,功名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割裂,致使教育传统不厚实。耕读传家是中国人,从个人到家庭、家族再到地区乃至整个社会的优良传统。遗憾的是,这一优良传统仅限于少数人,且是典型的功利,光宗耀祖、流芳百世既是家庭家族也是个人奋争的动力。在生产力低下的农耕时代,占大头的自耕农、雇农和手工业者终日为温饱而奔波,祖祖辈辈过着放羊孩子的生活,无力也无心识字读书。即便是小地主小商人家庭,让孩子识字读书也无非是能够记账管帐而已,远没有兼济天下的念头。受于传统礼教和乡规民约,农耕时代大多数家庭的淳朴教育有助于稳定家庭和社会,但显然不利于推动发展,典型的自给自足,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温饱而已。这种状况持续了千百年,即使走到今天,无论城乡,对大多数家庭而言,耕读传家是概念和期望,真要细说家教家风,大多语焉不详。书中自有黄金屋,书中自有千钟粟。况且,耕读传家过分看重功名地位,远没有把识字读书看作人的精神需求,没有把识字读书这一重大精神生活作为人的天生需要,更不可能把教育作为改变生活、改变社会的重要推动力。所以,读书无用论还有市场,全民阅读、书香飘万家成为连年提倡的活动。
其次,步入改革开放的转型时代,实行计划生育的人口政策,既为新生一代接受正规教育创造了物质保障条件,又使家庭给予教育更多期望。一改多子的过重家庭负担,只生一个,无论城市家庭,还是农村家庭,都能保障学龄孩子上学,无须过早承担家务劳动。特别对广大农村家庭,由于城乡户籍限制,农民进城的主要途径靠升学,一旦经济条件好转,为了下一代过上更好的生活,支持孩子上学的愿望更强烈、动力更足。多子家庭变为独子家庭过程中,父母的关注点也由多个变为一个,联系到未来家庭财产的处置和养老等问题,过去父母与多子之间的长幼、能力高低比选,演变为独子时代的父母与子女的单一对应,溺爱、包办等家庭教育问题接踵而至,并随着而后家庭财富积累变得越来越突出,及至出现啃老之类的事情就不奇怪了。正因为今天一切奋斗为了一个、明天一切安排指望一个的依存观念迅速建立,计划生育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不再是简单的识字读书,而是过上比自己更好的生活,不再是简单的升学,而是考更好的大学。如此一来,读书不只是学生和老师的事情,教育也不只是学校的事情,而是家庭的大事、社会的大事。家庭参与教育,天经地义,本是好事,问题在于赋予学校、教育太多的要求了。这个要求不是孩子的全面成长,而是若干年工作后的薪酬标准。
再有,改革开放不但迅速让人们摆脱贫困,还较快地积累了财富,形成了财产观及理财观。谁也不会预料到,一个家庭联产承包制在短短的三五年内,解决了大多数人吃饭问题,而且大多数家庭都有余粮。而后的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,以及国有集体企业搞活与价格冲关,系列变革搞活了经济,丰富了生活。对普通家庭而言,如果说改革开放前二十年属于资金概念,也就是数钱状态,到了房改启动,资产真正进入百姓视野。从资金到资产,家庭的经营生活观念发生变化,对教育的看法和期待发生更大变化。这个变化不是让教育回归到人的生活部分,而是简化创造更多财富、更多资产。这在市场经济体制下,变得更坦然、直接。
接着来的,就是搞市场经济。市场经济的发展活力有目共睹,但对转轨过程中的教育、医疗等公益事业冲击不可忽视,最糟糕的莫过于所谓的教育产业化。教育产业化首先是高校扩招,人为地加速了大学普及进程,降低了教育质量,裹胁了更多家庭。然后是教育地产兴起,即在城市快速扩张过程中,本由政府和社会共同承担的教育资源同步扩张,简单地通过开发商转嫁给家庭,学区房、教育城由此横空出世。再下来的海外留学,从花大钱上国外普通甚至野鸡大学到低龄化留学,再到办国际学校、国际班,五花八门。这系列恶果,不只是搞乱了学校和教育自身,还加剧了家庭、社会对教育认识的扭曲,即投入产出论大行其道。教育与投入产出绑在一起,何谈教化育人。当然,从高校扩招到教育地产、海外留学,家庭这个巨大的多元化需求,功不可没。
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家庭结构变化,改革开放尤其是市场经济带给家庭财产积累和经营观念更替,极易侵蚀传统家庭教育的薄弱根基,干扰社会教育走向,由此产生以投入产出而论的功利教育。所以,不要简单就教育责难教育,特别是不要责难教育工作者。
四、回归教育初心,百年树人既等不得更急不得
教育,由学前到中小学、大学、研究生、成人教育的纵向链条也好,由家庭到学校、工作单位、整个社会教育的横向区块也好,根本在树人,树立好的品格、素养、技能。作为教育的主力军,学校教育当然责任担当更大。
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。处在转型时代,这句老话,不但要常说,更要实作。如果这一理念不能自上而下贯穿下来,教育功利化必然越来越严重,耽误的不只是自己、家庭,还有社会和国家。由此,仅靠学校教育完成百年树人之重任实在不堪重负,家庭教育和全社会教育理应跟进,人人受教育,时时做好人。这是教育去功利化的根基。否则,无法抵御市场化特别是资本对教育的冲击。
教育去功利化,首当其冲要改革的,不是现行的考试招生制度,而是选人用人制度,因为这是源头,是家庭对教育投入产出的直接算计。遗憾的是,现在被称为国考的国家工作人员选拔,无论笔试面试,其僵化呆板胜过高考,还美其名曰规范化科学化、公平公正考试。以国考为标杆,企业和其他机构选人看似以聘用为主,实则多半看学历背景,当然还有关系。充分发展人才市场,包括用人单位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,既有助于学校教育的改革发展,更有利于形成持续释放的人才红利。至于学校教育改革,从教材到教学,从课堂到社会,从教师职称到薪酬,从公办到民办,稳步推进,切勿犯教育产业化的急毛病。
当然,教育去功利化,更要看家庭,看家庭对教育的态度。人是家庭、社会的主体,其做人的立场、价值观念,关乎个人的成长,关乎家庭、社会的发展。毕竟,教育是精神生活,不能用投入产出来衡量。不管家庭教育,还是学校教育、社会教育,人在接受技能培训、知识掌握过程中,正心修身,进而获得更宽的视野、更大的格局、更高的追求。德才兼备,这是教育的追求,也是人穷其一生的境界。